“目前牛市的逻辑没有破坏,边际上仍在改善,跨年行情有望继续。”
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在A500指数ETF(560610)特邀路演中,与招商基金资深策略分析师邓和权深入交流,再度明确表示市场仍在走牛。
同时,陈果也指出,由于市场正在从“流动性牛”向“基本面牛”过渡,所以这波不是快牛,而是振荡慢牛。
从具体的市场结构来看,“红利”与“科技”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愈加明显。
面对市场风格的迅速轮动,他直言,“大多数投资者其实不适合去抓风格的轮动,均衡路线是更有益的选择。”
这样的解读无疑从某个层面上揭示了,中证A500指数产品近期持续火爆的原因:“均衡”是其结构设计中的突出亮点之一。
中证A500指数既包含了传统行业的优质公司,也包括早期的新兴产业、或者中小盘的指数中才能看到的一些公司,科技、医药、制造、消费等领域比较均衡。
在不确定未来新兴经济的增长点在哪,不确定哪一行业占优的阶段,通过对中证A500指数的布局,至少不会踏空。
陈果表示,定投或逢回调加仓的策略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更占优。长期投资的价值不必多言;至于回调抄底,机会氤氲于市场波动中,享受世界的人,是那些在恐惧中“贪婪”的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招商基金是首批布局A500指数ETF(560610)及联接基金(A类:022455,C类:022456)的公司。
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向全国推行,国债、特定养老储蓄、指数基金新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,招商中证A500发起式联接(Y类:022938)同样位列其中。
除此以外,陈果与邓和权的交流中还提及很多投资者都关心的热点话题,如近期的重要会议向市场释放了哪些信号?A股市场明年有哪些可以重点关注的行业和方向?该如何参与?等等。
我们全程听录,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观点,整理出分享给大家。
重磅会议都是更强政策的信号
邓和权 回顾2024年以及定调2025年的重磅会议,这些会议向市场释放了哪些重要的信号?对经济基本面和资本市场有哪些影响?
陈果 这些重磅会议都是更强政策的信号。
虽然更详尽的计划、精准数字,要等到两会之后公布,但是从文本上可以先有所感受:
第一,稳定楼市股市。
扭转通缩的其中一大问题就是(提高)居民消费,但居民消费取决于其个人的财富效应,因此稳定股市和楼市都非常重要。
会议中更是直接提到了资产价格,这是比较罕见的。可见股票市场在整个顶层战略中的重要性已经相当高。
第二,全方位扩内需。
“全方位”这个关键词,力度相对来说是应该说比较强。表明“扩内需”不是一个托底,不是一个结构性的。
还应注意到,在消费领域,关于“提振消费专项”的表述之前是没有的,并且在这次文本里,科技排在了消费之后。
第三,迎接“AI+”时代。
“人工智能+”作为顶层战略,是未来非常值得重视的政策主线,也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主线,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。
最后,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表述,比如整治“内卷”、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等等。
这些对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,且对提振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帮助,但后续很多的细节落地还需要时间。
从对市场的影响来看,A股市场过去的范式是,出现一个利好,买在预期,利好出现之后,卖在兑现。
这种短期交易机制不可取,也不应通过短期波动推导市场大趋势的变化。
不应该出了政策以后,原来看好的反而变得不看好。
此外,还有一些投资者过于抠字眼,对文字解读有些矫枉过正,在市场中形成了诸多分歧。
所以,综合来看,政策对市场的影响,短期存在一定的心理博弈,中期市场还处在震荡向上的趋势中。
牛市的逻辑没有破坏
邓和权 近期市场来到了一个考验大家信心的阶段,陈总认为这轮行情的核心逻辑有没有发生变化?
陈果 这轮行情一开始,我们就认为它不会一帆风顺,会有一波三折。
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在“9·24”之前熊了太长时间,投资者信心非常脆弱、非常低迷。
所以,这轮行情一开始,市场就充满了分歧,这符合普遍的市场规律和心理规律。
但目前这个阶段,牛市的逻辑没有破坏,且边际在改善,跨年行情还会继续。
具体来看,这轮行情是先估值后盈利。
很多行业短期盈利没有出现明显改善,但市场会有一个领先的表现,反映估值的逻辑。
另外,随着时间推移,大家对于盈利是不是能够改善,会越发重视。
从市场整体走势看,市场底部在不断抬高。
以上证综指为例,9月份的低点在2600多点,10月份的低点差不多是3100多点,11月份的低点是3200多点。
从市场的流动性看,无风险利率下行,央行表示未来会进一步降准、降息,流动性环境会继续改善。
另外,岁末年初,做跨年布局、年度展望的增量资金流入股市,也非常明确。
值得关注的是,如果利率继续向下,股债性价比会更加突出,短期“股债双牛”没有问题,但随着时间推移,从中期来看,股票相对债券的优势会进一步凸显。
所以,没有必要因为短期市场的变化去改变长期的观点。
当然,随着政策不断推进,明年哪些行业实质受益,要观察其基本面是不是出现了改善。
如果有一些数据和我们的预期有很大偏差,确实需要重新评估,需要动态跟踪。
从“流动性牛”到“基本面牛”
邓和权 市场大致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?
陈果 我们将这轮“信心重估牛”大致分三个阶段。
第一段是预期的快速提升。
“9·24”之后,政策催动信心提升,股票流动性出现明显的改善,“流动性牛”形成,这是一个先估值修复的行情。
第二段是从“流动性牛”到“基本面牛”。
现在刚开始过渡,是以流动性为主,基本面为辅的状态。
在货币政策、财政政策,以及化债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,市场对基本面的信心开始复苏。
但是,从政策落地到产生效果,平均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,由于大家对基本面的信心还不足,这期间存在一定的震荡。
展望明年,随着陆续出台的政策促进多领域基本面改善越发明显,可以去讨论市场行情是否进一步向第三阶段即以“基本面驱动为主”的方向演绎。
邓和权 上市公司三季报数据表现一般,明年企业盈利大概会如何?
陈果 企业盈利在三季度属于“U型”筑底的阶段。
“9·24”“9·26”之后的一系列政策部署,还没有完全体现到经济和企业盈利上。
所以,三季报不会有明显的正增长、超预期。
但有一些结构性变化,比如受益于以旧换新的扩内需政策,电动车、家电行业的三季报数据还算不错。
未来,随着政策落地之后,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受益于政策,出现基本面改善。
从政策落地到基本面改善,平均需要两个季度左右。
按照“U”型走势,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大概是从“U”型的左侧开始往右侧走,明年二三季度是更加明显的右侧。
这跟市场是同步的,甚至市场会略领先企业盈利。
明年内需方向会有更突出的(表现)。
从盈利端有三条主线可以关注:
第一,以旧换新的范围显著扩大。
政治局会议或中央经济会议文本中,“两重”“两新”战略相关的、重大安全相关的设备更新、以旧换新的范围都会扩大。
第二,核心城市房地产销量较前两年走强,随着价格稳定,向二三线城市传导,房地产行业基本面将持续改善。
第三,产能周期见底回升。
前几年企业扩产导致供大于求,最近企业资本开支开始出现明显的负增长,全部A股三季度企业资本开支增长-7%。
虽然需求还没起来,但供给开始收缩,如果供给能持续收缩,后期会出现供求再平衡。
而企业产能周期的见底回升,一般能够支撑至少两年的企业盈利上升周期,有望在明年二三季度可以验证。
中证A500的均衡之道
邓和权 进入岁末年初,投资者该如何布局跨年行情?
陈果 市场的风险偏好在岁末年初往往比较高,且市场在这个时间窗口不容易受盈利预期的影响。
我们可以改变对市场的观点,但不要仅仅因为股票的涨跌改变观点,而是要看逻辑。
目前我认为市场逻辑没有被破坏,反而都是在强化,跨年行情还是会继续。
而且,它不只是一个结构性行情,往往是整体性行情,今年更加符合这一特征。
邓和权 近期市场在调整,面对市场风格的快速变动,如何做好相关配置?
陈果 市场短期的轮动很正常,因为市场有不同属性的资金。
不同资金阶段性的净流入、净流出,让市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。
但是,大多数投资者不适合去抓风格轮动。
如果整体看好市场未来的发展,可以选择均衡的投资方式,至少不会踏空。
邓和权 有哪些可以重点关注的行业和方向?
陈果 中国一方面要稳住旧经济,另一方面要推动新质生产力,所以这是一轮兼备两大逻辑的复合行情。
传统行业中,非银金融、地产链、资产重估逻辑下一些低PB的央国企值得关注。
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“AI+”,其与机器人、汽车、低空经济、玩具、制造商、消费领域的融合,都值得关注。
但这个过程比较复杂,有些行业还在产业初期,去选股难度较高。
邓和权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有没有包含这些方向的均衡类产品?
陈果 从国际惯例来看,指数投资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。
中证A500指数既包含了传统行业的优质公司,也包括早期的新兴产业、或者中小盘的指数中才能看到的一些公司,对科技、医药、制造、消费等领域比较均衡。
如果你不能精准地去做择时和风格判断,A500是较优的选择。
在这个过程中,定投、逢回调加仓都是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较优的策略。
邓和权 个人养老金向全国推行,又到了年底快要缴税的时点,对养老金投资有什么看法?
陈果 首先,对个人而言,在投资之外还可以抵税,所以我自己也在缴存,作为一个长期配置(品类),我个人认为这个额度未来有可能进一步的上升。
其次,对市场来说也是一个利好,这是一笔长期增量资金。
邓和权 个养产品扩容后,也纳入了中证A500指数的相关产品,大家不妨利用这个账户去做一些相关的资产布局。
同时,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节税账户,有12,000的抵税额度,最高可享有四五千的税收优惠。
当然,每个人的税率不一样,所以节税金额会有所差异,但确实是国家给到投资者切实的优惠。
由于该账户按年度计量,今年还没有缴存的,过了12月31日就变成明年的额度了。
风险提示: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。投资者应认真阅读《基金合同》《招募说明书》《产品资料概要》等基金法律文件,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,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,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、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,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,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。上述观点、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,今后可能发生改变。